大肠息肉的症状

幼儿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向外翻出而脱出肛门外,简称脱肛。该病多见于4岁以内的小儿,1岁以内者罕见,随年龄增长多可自愈。少数患儿须行手术治疗。

01解剖因素

婴幼儿骶骨弯曲尚未形成,直肠与肛门在一条直线上,腹压增加时直接作用到肛管。此外年龄越小Douglas窝越深,以及直肠周围支持组织发育不良等都是发生直肠脱垂的解剖因素。

02后天因素 

腹压长期增加,如长期咳嗽、便秘、排尿不畅、长时间坐盆排便不良习惯等都是诱发直肠脱垂的常见原因。

许多作者证实患有直肠脱垂的病人多有肛门括约肌功能不全,排便功能障碍。根据其脱垂程度可分三型,即

Ⅰ型直肠粘膜脱出。

Ⅱ型直肠全层脱出。

Ⅲ型肛管、直肠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脱出。

早期症状是排便时有肿块从肛门脱出,便后肿块回缩至肛门内。反复发作后,便后肿块不能回缩,必须用手帮助托回,以后只要咳嗽、跑跳、哭闹等轻微腹部用力后即从肛门脱出。

由于直肠经常脱垂,粘膜受摩擦刺激,粘液分泌增多,粘膜出现充血、水肿、出血、溃疡,甚至发生坏死。发生绞窄时伴有剧烈疼痛。直肠完全脱垂时,有下腹部胀痛、肛门下坠感及尿频。

1诊断

(1)临床表现

(2)检查

1)局部检查:嘱患儿蹲位或侧卧位用力屏气后观察。只有直肠粘膜层脱出,为不完全脱垂或部分脱垂,可见脱垂粘膜表面有纵行皱襞;直肠壁各层同时脱出,即直肠从肛门套叠脱出,为完全脱垂,可见脱出的直肠较长,粘膜折叠呈同心圆皱襞。如脱垂后长时间未能复位,则发生充血水肿、溃疡和出血。

2)直肠指检:常可发现肛门括约肌松弛。

2鉴别诊断

个别病例须与直肠息肉和晚期肠套叠鉴别。

1保守治疗

(1)解除诱发因素,改善患儿生活习惯,增加营养,有便秘者给予缓泻剂。训练定时排便习惯,切忌坐便盆时间过长。

(2)排便后直肠脱出,应即用手法复位。经常容易脱出者,于复位后用胶布将两臀部拉紧固定,并卧床休息。

(3)直肠脱垂不能复位但无肠坏死者,用温度为45~50℃生理盐水湿敷20~30min,待水肿减轻后再试行复位。复位时用凡士林涂抹在手套上,小心地用手指从肠腔开口中央开始逐步将肠段推入。

2注射疗法

 经保守治疗后,多数患儿均能治愈。对少数未愈的患儿,可采用硬化剂注射疗法,即用溶于0.5%~1%普鲁卡因的75%或95%乙醇、明矾注射液等硬化剂注射入直肠周围的疏松组织内,其目的是使直肠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瘢痕,增强支持作用。

3手术疗法

经保守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无效者,可选用肛门周围箍绕术或直肠悬吊术。无法回纳的绞窄性直肠脱垂则需切除脱垂的直肠。

直肠脱垂患儿经去除腹压增加因素,加强营养多可自行痊愈。严重脱垂患儿经注射疗法或行直肠悬吊者痊愈后很少复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ks/698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