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

息肉虽小,不可忽视,尤其胃肠息肉长时间


息肉是指从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通称为息肉,一般来说,息肉是由于起源于黏膜的细胞生长聚集形成的。

生长在胃内的息肉称之为胃息肉,是临床常见疾病,临床上绝大部分胃息肉是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偶然发现的。胃息肉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大约三分之二的息肉出现在60岁以后的人群。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相似。很多胃息肉的发生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因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高的地区和人群胃息肉发病率也比较高。

临床表现: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临床症状。有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较为少见。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生长于贲门附近的息肉可有吞咽困难。

症状:胃息肉患者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症状。息肉表面如有糜烂、溃疡,可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   

胃息肉分两种,一种叫腺瘤性息肉,是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的,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10%—30%,被人们称“癌前病变”;另一种叫增生性息肉,也叫炎症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属于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此外,还有与胃息肉有所不同的息肉变,如幼年性息肉变,无恶变倾向;弥漫性息肉变,癌变率可达20%;还有遗传性息肉变等。

一般情况下,胃息肉长的都很小,不到一厘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属于良性病变,仅少数人一旦增生性息肉长大,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不适等症状,还会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也会癌变。腺瘤性息肉虽说容易引起癌变,但也可预防,如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恶心、食欲不振或有黑便等症状时,需及时确诊做好调理控制病情至彻底康复。

中医认为息肉是:“脉络受阻,痰瘀新生”及“脉络损伤湿毒痰火滋生”所形成。简而言之,就是“湿,毒,火,痰”为病因,“脉络损伤瘀阻”是内因,中医的这一理论甚是符合现代医学中认为息肉病变为感染学说的新观点。“脉络损伤瘀阻”是由“湿,毒,火,痰”聚集不通后所造成的组织黏膜上的炎症。中医讲的“湿,毒,火,痰”也包括了血液粘稠,血脂高,血液中的抗体与病原微生物的集合体,及血液中的有毒性代谢产物等。

引起肠道息肉的原因有哪些:

1.遗传因素,很多疾病都会遗传的,而如果父母患有肠道息肉的话,那么也可能会导致子女患有肠道息肉。

2.炎症,如果有炎症长期刺激直肠粘膜,很容易形成肠道息肉!而如果有肠溃疡等情况,治疗好了之后疤痕收缩,有些时候也会形成息肉的。

3.药物刺激,有些人例如肠胃方面有问题经常吃药,有些西药刺激性比较强慢慢的时间长了也会导致肠道息肉的。

4.饮食有关系,其实肠胃方面的问题基本上也和饮食有很大关系,有些人经常喝酒、吃辛辣寒凉的食物等等都可能会引起肠道息肉。

如果患有肠道息肉的话一般主要反映是便血、另外的话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明原因的便秘或者说腹泻等,如果肠息肉症状比较严重有些人还会引起腹痛。

下面给大家介绍用艾艾贴艾灸调理胃息肉的方法:

灸取穴位:胃俞、中脘、足三里、上脘、梁门。

如果患有肠息肉的话,那么也是可以用艾灸来调理的,坚持艾灸治疗肠息肉的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用艾灸主要是调整胃肠气机、祛邪利湿、温肾健脾,所以建议取穴:中脘、神阙、天枢穴、关元穴、足三里、三阴交、大肠俞穴、腹痛加腹结穴,腹泻严重胃息肉灸取穴位:胃俞、中脘、足三里、上脘、梁门的加梁丘穴,大便下血加二白穴,

艾灸的话调理肠息肉具有很好效果的,而且调理肠胃方面问题效果也非常不错的,例如慢性肠炎、肠溃疡等问题!其实说实话艾灸效果一直都是很不错的,很多人身体有问题但是总是在咨询却不尝试,艾灸的话说实话谁用谁受益的!而且只要坚持你会看到很不错的效果的,毕竟艾灸也流传了几千年了,如果艾灸没有效果没有作用可能早就被淘汰了,但是现在越来越多人加入了艾灸大军中!可见艾灸调理各种身体问题效果真的非常好的。

最后我想说,如果你选择艾灸的话那么就要长期的去坚持才可以的,因为只有坚持才能看到很好的效果,有些人身体有问题很久了想要一两周艾灸调理好真的不现实的,必须坚持几个月以上!当然也不是说你前几个月艾灸看不到效果,肯定也是可以慢慢的看到效果的!

如果症状严重的话一天艾灸两次,如果症状不严重了一天艾灸一次就好了,艾灸可以补阳气、增强抵抗力以及免疫力的效果非常不错的。平时如果想要保健灸的话那么一周两三次就好了,如果是治病的话那么就需要天天艾灸了,只有坚持才能看到效果的。如果时间真的不充足一周保持三次到四次左右的艾灸频率,不然没啥效果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ks/698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