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

为什么说肠癌是富贵病


发现白癜风怎么办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lff/150904/4691506.html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环境恶化,饮食结构改变,肠癌发病率越来越高,目前我国每年新增肠癌确诊病例44万例,每年死亡患者多达23万人。肠癌已经成为继糖尿病、高血压之后的一种新型“富贵病”。为什么这么说呢?

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称大肠癌,是目前中国城市发病率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癌症。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环境恶化,饮食结构改变,肠癌发病率越来越高,目前我国每年新增肠癌确诊病例44万例,每年死亡患者多达23万人。中国每18人中就有一人这辈子会患肠癌,著名导演杨德昌、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美国好莱坞巨星奥黛丽-赫本等明星都因肠癌去世。肠癌已经成为继糖尿病、高血压之后的一种新型“富贵病”。

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我们养成了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等不良饮食习惯

近年来,多项调查表明,大肠癌的发病率正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在悄悄地增高,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是肠癌发生的重要诱因。

中国人世代居住在东亚的季风区,这片土地的气候十分适宜农业生产。千百年来,中国人形成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我们的肠胃早就习惯了“素食”。建国之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粗粮被“踢出”餐桌,鱼肉成为主角,“无肉不欢”成为众多人的饮食常态。这些肉食在给人体带来营养的同时,也给肠道疾病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1.1过量的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损害肠道

研究发现,高动物脂肪饮食之所以容易导致肠癌,其原因可能包括:

(1)人类的结肠、直肠中寄生着大量微生物,一旦摄入的肉类超过人体的需求,多余的营养物质就成为细菌的培养基。细菌的作用下,肉类中富含的蛋白质、脂肪等物质迅速腐败,产生对健康极有危害的物质。肠黏膜长期遭受有害物质的“熏染”,炎症——坏死——再生的过程不断轮回,黏膜细胞在修复过程中一旦走上“歧途”,就会发生恶变;

(2)诸多致癌物质为脂溶性,即可溶解于脂肪中。因此,从饮食中摄入的动物脂肪越多,溶解和吸收致癌物质的危险性就越大;

(3)高脂肪饮食可增加肠道内胆汁酸的分泌,后者对肠道黏膜有潜在的刺激和损害。如果长期处在这种刺激和损害中,可能诱发肿瘤细胞的产生,导致肠癌;

1.2食物越来越精细,膳食纤维素补充不足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的东西越来越精细了,而食物在精加工的过程中,丢失了很多营养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纤维素。

纤维素是一种碳水化合物,其作用是吸取肠内的水分,使粪便体积增大,刺激肠内壁产生规律性的蠕动,促进粪便排泄、缩短肠内致癌物质与肠壁的接触时间。因此,纤维素被称为肠道的清洁工,它就像一把小刷子一样,清洗肠道内的垃圾和废物,降低肠癌的发病危险。

当纤维素摄入不足时,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会延长,造成肠道对废物再次吸收,导致粪便中的致癌物长时间刺激肠壁,从而增加肠癌发病风险。蔬菜、水果、粗粮中含有大量纤维素,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多摄入蔬菜、粗粮等粗纤维食物,能够有效降低肠癌风险。

1.3油煎、烟熏、火烤式烹饪产生大量对健康有害的致畸、致突变物质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逐渐“西化”,油煎、烟熏、火烤成为烹饪的主流方法。诚然,这样加工出来的食物味美可口,让人食指大动,其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油煎,还是烟熏、火烤,烹调温度都很高,大大超过爆炒、清蒸和水煮的摄氏度上下。高温虽然催生了食物特殊的风味,但同时也使蛋白质、脂肪变焦,产生大量对健康有害的致畸、致突变物质。偶尔接触这些物质或许不会产生明显危害,但是长此以往情况就难以预料了,致畸、致突变物质会助长肠癌的嚣张气焰。

我们越来越富裕,胖人越来越多,导致肠癌

肥胖不只是影响到人的形象美,而且也是一种不健康的表现,在肥胖人群中,肠癌发病率与肥胖程度之间呈惊人的正比例关联。从临床上来看,60%-70%的肠癌病人都是肥胖人群。近几年,肠癌发病的一个明显趋势是,运动少、生活条件好、经常坐着不动的人群成为高危群体,其中白领占到这一群体的很大比例。

有研究显示超重,特别是中心性肥胖是患大肠癌的危险因素,且多个研究显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高脂饮食、腹型肥胖均能增加患结肠腺瘤的机会,而结肠腺瘤也较其他息肉更易癌变。不论性别,体质指数升高可增加结肠癌发生风险,此现象在男性人群中更为突出。

据爱因斯坦医学院医学博士泰里领导完成的研究发现,女童在发育前若是过于肥胖,成年后患肠癌的比例比普通人高两倍。并且,在同样患肠癌的患者中,同正常体重者相比,肥胖的肠癌患者预后较差。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表明,肥胖的程度和大肠癌有直接关系,越是肥胖,患癌机会越高。而且,患了大肠癌的肥胖病人如果能成功减肥,可使癌症复发率下降。

超重和肥胖为什么容易导致癌症?从生物学上看,科学家已经发现若干机理,可以解释超重或肥胖与癌症发生的关系,身体过多的脂肪会影响体内激素的平衡,研究显示,脂肪细胞能够释放雌激素,可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另外,脂肪,特别是储存在腹部及腰部的脂肪,会刺激身体产生细胞生长因子,过多的细胞生长因子会增加患癌的风险。

从生活习惯上看,肥胖者在日常饮食中往往摄取过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以及过少的纤维素。脂肪的分解产物本身就是一种致癌物质,肥胖人群的脂肪代谢较差,不爱运动、纤维素摄取过少的特点又使得肠蠕动减缓,致癌物质浓度增高、与肠壁的接触时间延长,更容易引发肠癌。

我们越来越富裕,运动越来越少,导致肠癌

肥胖与运动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独立的大肠癌的危险因素,体力活动过少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与过去相比,现代人不需要干体力活,以室内办公为主,活动大幅减少。上班坐办公椅,下班坐车,回到家里坐沙发,几乎没有留时间给运动、健身。然而,久坐不动害处多。有研究发现,运动过少是肠癌的危险因素。运动可以影响结肠蠕动有利于粪便排出,同时减缓身体发炎反应,促进脂肪消耗,避免肥胖问题,从而达到预防肠癌的作用。

《美国流行病学期刊》(AmericanJournalofEpidemiology)上发表一项澳洲科学家研究,表明经常久坐的生活型态,可能会提高罹患肠癌的风险。如果超过10年以上都是从事久坐类型的工作,得大肠癌的风险比体力工作者高2倍,得到结肠癌的风险也比体力工作者增加了44%。

英国科学家指出,运动可以将患肠癌的危险降低一半。民间组织“癌症研究运动”和“苏格兰癌症基金”联合发表的报告指出,运动、体力劳动工作和健步或园艺等休闲活动,均能够保护人们免患肠癌。

美国的研究者们证实,体育运动和肠癌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经常参加锻炼的男性和女性。发生肠癌的危险性较低。

一项调查发现,从事销售等需经常走动的人患大肠癌的概率比从事金融、行政等需长久坐办公室工作的人群大肠癌的发病率低40%-50%。美国科学家对例长期进行慢跑的人,与例不爱运动的人对比调查,发现进行慢跑的人肠道肿瘤发生率明显低于不爱运动的人。

因此,为降低肠癌风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少乘电梯,多走楼梯;在上班或外出时尽量选择步行,休假的时候要选择户外的运动,对于实在没有运动机会和能力的卧床病人可以通过揉搓腹部等方法进行机体的锻炼;驾车时可以将车停在离工作地点稍远的地方,每天增加一定的步行距离;中老年人应适当增加活动,每天至少活动30分钟,以慢跑、步行等运动较合适。

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压力、环境污染等后遗症同样增加肠癌发病率

跟糖尿病、高血压一样,肠癌的发生与经济发展不无关系。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习惯出现了质的变化,通常以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饮食为主,又运动过少,导致肠癌发病率升高。

另外,工业化社会造成环境污染,农业现代化造成化肥、空气、水源等的污染,还有食品污染,如地沟油泛滥、添加食品添加剂非法使用、防腐剂超标等等,这些食物带来的毒素堆积在大肠黏膜,无法排解。毒素日积月累,在大肠内壁经过黏膜→腺瘤→癌变这样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肠癌。

因此,作为一种“富贵病”,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肠癌发病率越高。有研究表明结肠癌的发病率与经济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肉食的宗教人群结直肠发病率较素食高。美国加洲和哥伦比亚统计,在各年龄组中高社会阶层的人群患结直肠癌的危险性是低社会阶层的4倍。据卫生部《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肠癌城市发病率是农村的近3倍:

年新出的一项研究显示,当年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城市男性为33.92例/10万人(12.5万例),城市女性为27.13例/10万人(9.3万例),农村男性为13.61/10万(4.8万例),农村女性为13.68/10万(4.5万例)。

具体到发病城市,在我国,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地理分布特征为:沿海地区(东部地区)比内陆(西北地区)高发,其中又以经济发展迅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据上海市统计,年、年、年时大肠癌粗发病率分别为8.7/10万、19.6/10万、28.2/10万人口,但年时已达40.8/10万人口,为年的2.1倍。

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贵”,与此相伴的是,也催生了越来越多的“富贵病”,包括肠癌。但值得庆幸的是,肠癌是可预防的癌症。我们一方面可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来防止它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定期筛查,早期发现肠内息肉并摘除来减少和防止它的恶变。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lf/478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