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的黄先生,前段时间来我院进行体检,这不检查不知道一检查吓一跳?体检的其他项目都没问题,本可以放心的回家,但当肠镜结果出来时,被诊断出“结-直肠多发性息肉”。这下可把黄先生吓坏了,平时也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最近有便血情况,却误以为是痔疮。
实际上,我们很多人在做肠镜时候,都可能发现有肠息肉,有的医生说不用切掉,有的医生说要必须切,那到底该怎么办呢?
先说说什么是息肉?
“息肉”其实就是肠道内表面粘膜上多出来的赘生物。换句话来说就是是大肠粘膜表面的一个“肉疙瘩”。
准确一点说,大肠息肉泛指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多为良性病变,但仍有癌变的风险。
肠息肉
一般肠息肉分为两大类: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
肿瘤性息肉,主要指腺瘤性息肉,按其病理组织学结构可将分为以下几类
管状腺瘤:最常见,癌变率相对较低,
绒毛状腺瘤(乳头状腺瘤):较少见,癌变率较高
管状绒毛状(混合型)腺瘤:有以上两种表现着,癌变率介于两者之间。
而非肿瘤性息肉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一般没有癌变倾向;但也不是%不会癌变,如果这种息肉长得比较大、时间比较久,也有变成肿瘤性息肉的可能。
那到底切不切呢?
大肠息肉基本没有任何症状,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做胃肠镜,才能知道有没有长息肉。
但是在肠镜下,医生很难判断它的性质只有做病理分析才能明确到底是好还是坏。
对于较小的、数目也比较少的,在做肠镜检查时候,都会顺便切除。留取一点组织,去做病理分析。
一些较大的、数目多的,为了保险起见,都要先做病理,然后再选择合适的切除方式。
是不是每个人都长有肠息肉?
答案是:并不是
年轻人一般少见,但也不排除,高发年龄段是50岁以后,或者有家族史,遗传史的人群。
而演变成肠癌需要5-15年的时间,平均需要10年左右。
55岁以后是结直肠癌的高发年龄段,因此我们要在40岁之前做一次肠镜检查;
对于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肥胖、久坐、爱吃烧烤、肥腻、烟酒嗜好等的高危人群,更要提前到30岁左右,做第一次肠镜检查。
因此,我们建议,你如果35-40岁,还没有做过肠镜的话,请尽快做一次吧,不管有没有症状!
复查也很重要
余健年
主任医师?、教授
简介:毕业于广东医学院医疗系,广东省消化内科学会委员和湛江市消化内科分会主任委员,曾任湛江市第九、第十届政协委员医院内科主任,在国家、省、市各级医学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曾获湛江市科技进步奖和湛江市卫生科技进步奖等奖项。
擅长领域:消化内科临床诊疗对慢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息肉、结肠炎、结肠息肉并应用胃肠镜进行检查和开展治疗,在患者中享有盛誉。
刘信军
副主任医师?
简介:医院消化系统疾病及内镜诊治区主任,从事消化内科2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各种胃肠镜检查、微创治疗及消化、肝病各种疑难危重病诊治。专长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食管反流病、胃、十二指肠溃疡、各种便秘、腹泻、不明原因腹痛等治疗。
谢严冬
主治医师
简介:毕业于吉林北华大学,16医院内镜中心进修;医院,医院。从事普外临床工作十余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主要擅长胃肠镜检查及治疗(胃肠息肉高频电切术、EMR术(粘膜切除术)胃肠异物取出术、镜下止血治疗,胃肠道早癌及治疗等)。
汪凯
主治医师
简介:南昌大学临床医学本科学历,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工作1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
擅长领域:熟练胃镜、肠镜、小肠镜操作及胶囊内镜镜下诊断,熟练各种内镜下治疗操作。息肉切除、ESD、狭窄扩张术、小探头超声内镜、营养管及支架置入、尼龙绳套扎、消化道出血等,操作稳重,技术过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lf/5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