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

让教育充满人性,不要把孩子逼死在上学路上


让教育充满人性,不要把孩子逼死在上学路上一、教育不应该是制造灾难我很喜欢已故的马小平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教育是一场与灾难的赛跑。”可是,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学生跳楼事件,让我觉得我们的教育无形中正在制造一场又一场的灾难。到底是谁害死了这些学生?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正值青春、充满活力的孩子,竟然选择走上了绝路?每一次悲剧的发生,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在有意或无意地逃避责任,基本上都将自杀原因归结到孩子的心理问题。真的仅仅是孩子的心理问题吗?真的仅仅是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吗?一个生命的消失,原因就如此简单吗?孩子的心理问题又是由哪些方面造成的呢?我想,如果全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不从这些死去的孩子们身上得到反思和警醒,悲剧肯定会再次重演。如果这些绝望的孩子能从学校、教师、家长那里得到了一丝人性般的关怀和温暖,悲剧又是不是就可以避免。二、谁剥夺了孩子活着的理由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人。”可是,我们的教育却是“目中无人”,社会、学校、教师、家长,都不把这些充满活力的学生当成一个“人”来看待。关于孩子的教育,社会大众看到的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哪个学校培养的富翁、明星、政客、教授多,哪个学校的教育就是成功的。学校看到的是升学率和考进名牌大学的人数,学生在他们眼里只是炫耀门楣的工具。老师看到的是考试分数、班级排名,一个学生分数高、排名班级第一就是好学生,反之就是坏学生。家长呢,按理说家长应该目中有人,因为这些学生毕竟是他们亲生的孩子。可是由于社会风气的败坏,教育生态的内卷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家长们一心只想着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要自己的孩子比自己强,要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成为人上人。于是在家长的眼里,“人”也消失了,孩子沦为家长的控制品和玩偶,他们没有实现的欲望,通通加之于孩子身上。现在所谓的鸡娃教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后果往往是把孩子逼死在了上学路上。为什么这么多的孩子选择自杀,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有句话说到了问题的关键。“现在的教育,第一剥夺孩子的理想,第二剥夺孩子的亲情,第三剥夺孩子的快乐,所以他就没有理由活着了。”在这里,我想引申一下钱老先生的话。我们用考取名牌大学、成为人上人剥夺了孩子的真实理想。我们用分数、成绩、排名扭曲了亲子关系,剥夺孩子的亲情。我们用空洞的口号、繁重的作业、做不完的资料、各种辅导班,剥夺了孩子的快乐。是我们,让这些本该自由、快乐、幸福的青春生命,变成了流水线上的学习机器、考试机器,一个个面如死灰,神情呆滞,充满恐惧与迷惑。那么,这里的“我们”到底是谁?我想,可能是学校,是老师,也可能是家长。三、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年,一名16岁的高中女生宁小燕(化名)服毒自杀,这名女孩品学兼优,连续获得两届市级三好学生。她的死让很多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李镇西老师为了探寻事件背后的真相,写下了一篇九千字的长文《真善美殉道》,后来以《她给教育留下了什么遗产?》为题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其中一位北京高二女生的来信让李镇西老师感到震惊,这封信中有这样一句振聋发聩的话: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我们想的,恰恰没人回答。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位高二女生的的疑问值得当下所有的校长和教师去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不是背离了学生的真正需要,性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生命教育,这些孩子们迫切需要的教育,又是否在我们的课堂上真正地发生过?针对近年频发的学生自杀事件,李镇西老师又接连写下两篇比较有影响的文章:《教育,请给孩子以心灵的自由——由小学生缪可馨自杀想到的》和《到底要失去多少孩子的生命,才能让教育充满人性?》。这两篇文章里,提到两个很重要的关键词,一个是自由,一个是人性。我想这两个关键词,也是我们如今的教育最缺乏的。我们用学习和作业扼杀了孩子心灵的自由,我们用考试和排名,让教育中的人性越来越缺乏。四、让教育充满人性曾经看到一位日本教育家说的一句话:“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这比什么都重要。”这句话让我思考良久,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能像这样充满诗意,充满人性?有人说在当下的中国,你想改变应试教育,简直是异想天开。还有人说素质教育是富人的专属,实施素质教育只会让寒门子弟的上升渠道越来越来窄,普通人家的小孩只能走应试教育这条路,靠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作为一名当了六年的教师,其实在我看来教育就是教育,没有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分,他们都只是教育的一个部分。其实教育应该这样划分,好的教育和坏的教育。好的教育以人为本,充满人性,是为了促进人和谐、幸福、全面地发展。而坏的教育,看不到人,扭曲了人性,异化了学生,不仅不能使学生正常、健康地发展,反而促使学生走上一条不归之路。所以当下教育最迫切需要的,就是让教育充满人性,回归正常。“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陶行知说:“我们晓得特别是中国小孩,是在苦海中成长,我们应该把儿童苦海创造成一个儿童乐园。”让教育回归人性,这很难吗?作为家长,我们不要老想着把孩子培养成人上人,而是把他们培养成人中人,做一个幸福快乐的普通人,难道不行吗?作为老师,不要老是抱怨什么体制、大环境不好。在一间教室里,你可以做的东西其实很多。尊重常识,遵循教育规律,把自己改造成一个合格的教师,我们虽然改变不了一个社会,但我们起码可以改变自己。作为一个学校的校长,我们可以做的就更多。关键则在于你有一个什么样的教育观,你要把这群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你还要清楚,对于一个真正的学校来说,到底什么最重要,是升学率,是上级的认可,是自己的脸面,还是孩子的幸福与未来?如果学校校长、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都能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人,是要充满人性的,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给孩子打鸡血;教育是农业,要慢下来,静下来;教育不是工业,更不是流水线生产出一批一模一样的学习机器。教育要遵守常识,不能违背常识,要对学生的的生命负责,更要对学生的未来负责。我想今日的“苦海”一定可以变成明日的“乐园”。最后,我想引用李镇西老师三十多年前文章里的一段话,送给当下所有的家长和老师,当然也送给我自己。“为了不让悲剧重演,请给他们以自信力和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胆略;请给他们以一颗健康而有强大生命力的心脏;请给他们以一个清醒而有独立思辨能力的大脑;请给他们以一种积极而富于弹性的生活态度……”如此,我们便不用再艳羡外国的教育,让中国的教育也能充满人性,让中国的学生也能自由、诗意、幸福地栖居在大地上。作者简介:苏林(笔名),一个喜欢思考与写作的语文教师。(本文为苏林老师原创投稿,摘自《搜狐教育》)更多原创好文:自卑对人的影响有多大?——成都49中坠亡男生心理分析在B站发布一则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视频,近百条留言看着令人心痛中国人为什么好面子善恶的心理学解析为何“得不到的最香”社交恐惧症是怎么回事?“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婚姻中的争吵,在吵什么?婚姻幸福的根本—心理发展水平金钱至上、消费主义、娱乐至死……,不能让病态价值观成为主流“重男轻女”,毒害无穷!你还在盲从吗?!在欲望横流的时代,保持清醒的觉察如何拥有强大的内心建立中国本土心理学体系,是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根本孩子厌学怎么办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何越来越多亲子关系冲突的本质再谈双向情感障碍警惕消费主义的陷进花呗、借呗、白条、网贷,借贷消费,是欲望不是需要!双向情感障碍的根源是严重的自卑感“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心理机制走出焦虑抑郁,对爱的绝望自卑,会绑架你的人生师德问题的根源是教师的心理问题还未绽放已凋落:青少年自杀的心理根源觉知——超越意识的心理发展水平她为什么会成为PUA的受害者情绪压抑下来就会成为疾病心理成长,走出抑郁抑郁症是一种习得性无助抑郁症的四种类型父母的焦虑,正在毁掉孩子你正在拉低孩子的生命层次心理问题是怎么造成的为何青少年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胎儿期“性别期待”危害有多大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自卑抑郁的背后是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如果你不想让你的孩子抑郁……自卑对人有多大的影响重男轻女可以休矣

内观心理成长

你有烦恼事,我有解忧方!用爱来陪伴你的成长!专注于心理学本土化研究与应用的探索,为您提供专业而有质量的深度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疏导服务;提供内观心理成长课程,运用内观深度心理疏导技术,协助您解决抑郁、焦虑、恐惧、强迫、失眠等问题;开展亲子关系、婚姻家庭问题、人际关系、事业财富问题,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学习问题的咨询、家庭心理辅导和公益讲座。陈老师心灵(可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lf/849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