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

大庆日报名医讲堂从息肉到肠癌到底有多远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页面)

医院李连和:胃肠息肉较小时常常没有明显症状,早期很难被发现

  近期,大庆医院门诊医生李连和在大庆日报健康   李医生说,正常情况下,我们的消化道粘膜是平坦光滑的,其表面的上皮细胞每天有序不断地更新脱落。但是消化道粘膜若受到了过度的理化或者生物因素损伤,加速修复的消化道粘膜可能就会出现过度增生,在消化腔道表面形成一个小的隆起或凸起。胃上长出来的叫胃息肉,胆囊上的叫胆囊息肉,肠上的叫肠息肉。

  医学上把消化道粘膜上的这种隆起性病变称为消化道息肉,表面上看起来都是“肉疙瘩”,但病理上却有许多种,可以是腺瘤,也可以是炎症刺激引起的增生和肥厚,甚至是早期癌。不同性质的息肉预后和处理绝然不同,因此息肉都需要病理学检查才能确定其性质好坏。

多数胃息肉都是被偶然发现

  胃息肉较小时常常没有明显症状,因此想要根据症状发现它挺难。通过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和X线钡餐检查能发现胃息肉的“踪影”,很多人都是偶然发现自己的胃里多了“肉疙瘩”。胃息肉有症状时患者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生长于贲门附近的息肉可导致吞咽困难。

  那么发现了胃息肉该咋治疗呢?治疗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内镜治疗,即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第二种是抗HP治疗。近年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去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其中约40%的患者息肉完全清退。第三种是手术治疗。李医生说,胃息肉一般多为良性,无症状者一般不需治疗。增生息肉为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恶性病变,经内科对症治疗或处理之后效果较好。不过,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30%~58.3%,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认即应该手术治疗。李医生说,胃息肉适合手术的适应症为:息肉大于2厘米无蒂或广基型息肉;息肉进行性增大者;病检为腺瘤性息肉伴异型增生者、可疑癌变和已癌变者。

大肠息肉多不单发

  说完胃息肉,再说说大肠息肉,大肠是消化道息肉最常发生的部位。从病理学的角度出发,大肠息肉可分为两大类: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是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不易癌变。而腺瘤性息肉会发生癌变,基底部宽的息肉、多发性息肉、息肉大于2厘米、病程在2年以上者恶变率较高。

  肠息肉是常见的肛肠疾病之一,并且也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肠息肉一半以上的患者没有症状,因此很容易被忽视,个别患者息肉较大时可能有出血、肠道刺激等症状,然而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常规检查如血液、超声、CT、腹部平片等检查较难发现大肠息肉。临床上绝大多数大肠息肉的发现是在肠镜检查或者下消化道造影时偶然发现的。临床上只有很小一部分肠息肉患者出现便血、粘液便、腹痛等异常。

  肠息肉数量较多、病程较长者可出现贫血、消瘦等全身症状。大量排泄粘液便,易出现全身虚弱、乏力、易疲劳等症状。肠息肉多不单发,往往直肠有息肉时结肠也有息肉,且以直肠和乙状结肠结合部居多。因此,对发现有直肠息肉者,要进一步做结肠镜检查,对整个结肠做一个全面的检查,以确定息肉的范围及位置。

  由于肠息肉性质的不同,复发情况及恶变率的高低均有差别,因此需要定期复查,以便及时了解术后的情况。

从息肉到肠癌到底有多远

  目前肠癌高发,那么息肉与肠癌之间到底存在哪些关系呢?

  李医生说,息肉的出现是最早可以监测到肠癌的始发事件,肠癌的发生要经过腺瘤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瘤变→癌变→进展期癌。95%的大肠癌都是一步步从大肠息肉转变过来的。从最初的正常的粘膜到息肉再到癌要经过一系列的基因突变事件,这个过程一般需要5至10年。

  虽然从息肉到癌要经过好几年,但中老年人是息肉的高发年龄段,若不检查谁也不知道自己肠里是否有息肉。上了年龄(超过50岁)至少都应该做一次肠镜检查。若肠道是干净的没有息肉,恭喜您,您的大肠很健康,5至10年再复查即可;若肠道有一颗小的息肉,内镜下切除后病理结果显示为管状腺瘤,也要恭喜您,您很幸运,及时阻断了息肉发生癌变的可能,今后3至5年复查即可。

  癌变,包括癌变以前都可以通过内镜切除,达到根治。如果让息肉进展到了癌,或者已经有了淋巴结转移,根治就比较难了。即使外科清扫,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证淋巴结完全清扫干净。

  息肉切除属于治疗癌前疾病。小的息肉可在肠镜检查时一并切除,肠镜直视下行息肉的圈套摘除,电凝切除,粘膜下切除安全、简单易行。但大的息肉(超过2厘米)或者疑似癌变的息肉(基底宽)会转到外科开刀手术切除,内镜下及时将较小息肉连根清除也阻断了这颗息肉走上癌变的道路,做到“癌前扫雷”。切除下来的息肉将送到病理科,进一步判断息肉的性质。消化道息肉患者通过以上的治疗,不仅可以消除恶变的隐患,而且可以解除精神上的顾虑,因此应积极采取相应检查和治疗。

  李医生认为,息肉的产生与饮食因素、遗传因素和炎症刺激等有关。因此,预防息肉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保持良好心态、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健康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体育锻炼。

  本报记者辛士丽

李连和,大庆医院胃肠二诊室主任。年出生,从事内科临床40多年,擅长诊治消化系统疾病,特别对胃肠疾病有独特的诊断治疗经验。在大庆医院出诊每年诊治病人上万人次。

出诊时间:每天上午

出诊地点:大庆医院胃肠二诊室

李连和讲座全文







































贵阳白癜风医院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qz/151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