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米长的大肠壁上,长满上千颗息肉。为防癌变,24岁的陆丹丹不得不接受大肠全切除手术。
27日,在新医院外一科三组医生办公室,我们从陆丹丹的电子影像病历上看到,她的大肠内壁挤满紫色的“肉疙瘩”,最大的有红枣大小,部分息肉已有癌变前的征兆。
去年8月,陆丹丹开始持续发烧、便血,医院诊断为“家族性腺瘤性大肠息肉病”。由于息肉太多,无法一一切除,家人和她咨询了深圳、医院,给出的手术方案均是将大肠切除,封闭肛门后身体排泄物通过腹部的人造口排进一个袋子,这个造口袋要终生携带。
医院的外科护士,想到今后一生将与“造口袋”为伴,她几次留遗言,想要轻生。“看到妈妈怕我出意外几天几夜不敢合眼,我觉得自己太不懂事了。”最后,医院为她制定了手术方案,在切除大肠的基础上,为她重建直肠和人工肛门,但医生也告诉她,术后必须通过后期艰苦的功能训练,才有可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今年3月30日,经过12个小时努力,陆丹丹手术成功。经过半年的术后功能恢复,现在她在妈妈的陪伴下终于出院,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
陆丹丹的妈妈表示,自己家中以往并没有亲人患该病,女儿发病前没任何征兆,不过是由于工作原因常熬夜,作息不规律,在饮食上偏好吃肉。
疾病延伸阅读:
什么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大肠内广泛出现数十到数百个大小不一的息肉,严重者从口腔一直到直肠肛管均可发生息肉,息肉数量可达数千个。息肉自黄豆大小至直径数厘米不等,常密集排列,有时成串、成簇。患者在出生时并无结、直肠息肉。多数在15岁前后出现息肉,初起时息肉为数不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随着息肉的增多、增大,患者可出现腹部不适、腹痛、大便带血或带黏液、大便次数增多等表现。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如不予治疗,不可避免地出现癌变,且可表现为同时多原发性肠癌。
息肉病与饮食习惯有关
过去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大肠癌病人中最为常见的,但现在由于生活、饮食等的改变,大肠癌患者的年龄越来越年轻化,30多岁就得大肠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见。
结肠息肉作为一种消化系统病变,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这主要是由于现代人习惯于“二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加上运动量太少有关,这是结肠息肉和大肠癌的刺激因素。
医院专家提醒:如发现自己有以下症状时,就应及时到院进行检查,确诊病因,接受相应的治疗,不要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
一、便血。结肠息肉患者最容易出现便血,但不少人会把大便出血误以为是痔疮的症状,结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张主任说,痔疮引发的出血往往是大便后滴血,呈鲜红色,而且在平时并不会出血。但结肠息肉引起的出血常常混杂在便中间。
二、大便习惯改变。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特别是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或者引起腹痛的时候,更要引起警惕。
三、大便形状异常。正常的粪便应该呈圆柱形,但如果息肉在结肠腔内,压迫粪便,则排出时往往会变细,或呈扁形,有时还附着有血痕。
赞赏
长按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有效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qz/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