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息肉→大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息肉癌变,一般需要5-15年时间,我们有如此漫长的时间去避免一场癌症灾难,但为什么还是一波又一波地倒下?
大肠息肉,是指一类从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成分(病理性质)前通称为息肉。
简单来说,息肉是由起源于黏膜的细胞生长聚集形成的一团「肉」球。
大肠息肉病因:
大肠息肉的病因比较多,主要包括家族性因素、遗传性因素、炎症因素、情绪、环境及饮食等其他因素。
大肠息肉临床分型:
1、腺瘤型息肉:包括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管(状绒毛状腺瘤),此种息肉发生癌变的概率最大,尤以绒毛状为甚,被称为癌前期病变。
2、炎性息肉:包括慢性结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性肠道疾病所致的息肉,也称假息肉。
3、错构瘤型:幼年性息肉及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
4、增生性息肉:肠息肉种最常见的一种,多分布在远侧结肠。不发生恶变。
5、幼儿性息肉:幼儿多见,外观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90%生长于距肛门25厘米的范围内,直径多数小于1厘米。此类息肉一般不发生恶变。
结肠息肉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是结直肠癌的“前身”,目前已明确至少80%-95%的结直肠癌都是从息肉一步步演化过来的,而从小息肉→大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息肉癌变,这一过程一般需要5-15年,只要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病变,并及时切除便可以消除后患。
所以,肠息肉的检出在于及时的筛查,尤其是对高危人群。
常见症状(许多没有症状)
①便血。患结直肠、乙状结肠息肉可能会出现便血,通常是出现间断性的小量出血,血附于大便表面,很少引起贫血;严重时,出血量也可多达~ml。
②排便习惯改变。如果肠息肉位于结肠远端,并且体积较大的话,很容易引起便秘;有些病人也会出现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的状况。
③腹痛。部分病人会出现弥漫性的腹痛,尤其是在大便时或者大便后加重。
④带蒂息肉脱出肛门。
⑤肠道外症状。如果出现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提示患者可能有息肉病。比如出现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就应考虑是否患了Gardner综合征,出现皮肤黏膜色素斑应考虑是否患了Peutz-Jeghers(简称P-J)综合征。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肠息肉的癌变率越来越高。
我们定义具备一下3项条件之一者,就可以称为高危腺瘤:
①息肉直径≥10mm;
②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中绒毛结构超过25%;
③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结肠息肉高危人群:
①大便潜血阳性。
②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③以往有肠道腺瘤史。
④本人有癌症史。
⑤有排便习惯的改变。
⑥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
腺瘤性息肉恶变模式图
结肠各段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
肠镜检查是发现肠息肉的主要手段
常见肠镜检查可分为:
①普通白光内镜。主要用于发现、诊断肠息肉。
②染色放大内镜。染色放大内镜,是把0.2-0.4%靛胭脂溶液喷在肠息肉表面,结合放大内镜,就可以有效的观察肠息肉表变的先关分型,能够判断病变性质、浸润深度等。用过染色放大内镜,可以决定是否能进行内镜下治疗。
③内镜窄带成像术(NBI)。能够精确的观察消化道粘膜上皮的形态,还能观察到消化道粘膜上皮血管网的形态,能够精准的鉴别肿瘤和非肿瘤性息肉。
肠镜能检查到哪些部位?
肠镜能观察到直肠、全部结肠以及回肠末端的肠粘膜情况。
做肠镜能从外观上判断息肉的性质吗?
可以。做肠镜时,能够看到肠息肉的形态、颜色等,能从息肉表面的形态、色泽和微结构(腺管及微血管分型),非常有效的判断息肉的性质。
肠镜太痛苦了。有没有无创筛查大肠癌的方法?
与肠镜有创且不能应用于大规模人群的筛查相比,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无需前期准备,检测没有创伤和痛苦,并且采样比较方便,仅需10ml静脉血,通过对Septin9基因的DNA序列甲基化检测,即可准确检测出大肠癌早期病变。
根据近五年以来,全球多中心的研究数据显示,Septin9甲基化对肠癌(I~IV)的灵敏度可以达到76%,特异性高达97%以上,而对于I期肠癌检出率可达64%!此外,还有研究表明,Septin9甲基化还可预测患者的预后和术后复发。
年《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内镜诊疗指南》指出,Septin9甲基化检测可用于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检测。
Septin9甲基化作为唯一血检项目入选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USPSTF)肠癌筛查指南。
治疗
目前常见的内镜下息肉切除术主要有勒除器息肉切除术(SS)、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分次EMR(p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
家族性结肠息肉息肉数量多,癌病风险高,多建议外科手术切除。
欢迎北京治疗白癜风究竟花多少钱北京白癜风手术需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qz/1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