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息肉为局部黏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黏膜隆起样病变。
被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
△已经癌变的肠息肉
结肠息肉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却是结直肠癌的“前身”,目前已明确至少80%~95%的结直肠癌都是从息肉一步步演化过来的,而从小息肉→大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息肉癌变,这一过程一般需要5~15年,只要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病变,并及时切除便可以消除后患。
在此期间,医生有足够的时间找到息肉并切除它,当然前提是您得让医生去找到它。
所以,定期结肠镜检查是预防结直肠癌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
△息肉演变过程示意
为什么会长息肉?
①饮食因素
饮食因素与结肠息肉的形成有一定关系,特别是细菌和胆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②遗传因素
一般认为,结肠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③炎症刺激
肠黏膜长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肠黏膜的息肉生成。这是由于肠黏膜的炎症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愈合之后,导致疤痕逐渐收缩,形成息肉状,又由于慢性炎症刺激,致腺体阻塞,黏液储留而发病。
④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
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直肠黏膜损伤,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⑤不良生活习惯
生活不规律,也可导致体液酸化,引起肠道细胞突变,增生等。
有哪些症状?(许多没有症状)
①便血
患结直肠、乙状结肠息肉可能会出现便血,通常是出现间断性的小量出血,血附于粪便表面,很少引起贫血;严重时,出血量也可多达~ml。
②排便习惯改变
如果肠息肉位于结肠远端,并且体积较大的话,很容易引起便秘;有些患者也会出现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的状况。
③腹痛
部分患者会出现弥漫性的腹痛,尤其是在排便时或者排便后加重。
④带蒂息肉脱出肛门
⑤肠道外症状
如果出现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提示患者可能有息肉病。比如出现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就应考虑是否患了Gardner综合征,出现皮肤黏膜色素斑应考虑是否患了Peutz-Jeghers(简称P-J)综合征。
结肠息肉,可以分为几类?
①肿瘤性息肉
包括早期腺瘤(畸形隐窝灶)、传统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锯齿状腺瘤(传统锯齿状腺瘤、广基锯齿状肿瘤息肉、混合增生性息肉/锯齿状腺瘤)和杵状-微腺管腺瘤,临床上管状腺瘤患者较多。比起有蒂腺瘤,无蒂腺瘤的癌变率较高,并且如果腺瘤越大,癌变可能性越大。腺瘤中绒毛成分越多,越可能癌变。
②非肿瘤性息肉
患非肿瘤性息肉,癌变可能性较低。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P-J综合征等)、淋巴性息肉、黏膜脱垂性息肉(肛管)炎性息肉。
③肠息肉病
如果在肠道出现数目多于颗以上的息肉,并具有肠息肉病的特殊临床表现时,我们会怀疑患者患了肠息肉病。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肠息肉的癌变率越来越高。
什么是高危腺瘤?
具备以下5项条件之一者,就可以称为高危腺瘤:
①息肉直径≥10mm
②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中绒毛结构超过25%
③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④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
⑤不带蒂、呈多发性、息肉呈扁平或者呈分叶状的息肉
你是高危人群吗?
结肠息肉的高危人群:
①大便潜血阳性;
②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且年龄在40岁以上;
③以往有肠道腺瘤史;
④本人有癌症史;
⑤有排便习惯的改变;
⑥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
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者。
△腺瘤性息肉恶变模式图
△结肠各段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
咋发现?做个肠镜就可以了
常见肠镜检查可分为:
①普通白光内镜
主要用于发现、诊断肠息肉。
②染色放大内镜
染色放大内镜,是把0.2%~0.4%靛胭脂溶液喷在肠息肉表面,结合放大内镜,就可以有效地观察肠息肉的分型,能够判断病变性质、浸润深度等。用过染色放大内镜,可以决定是否能进行内镜下治疗。
△染色观察
③内镜窄带成像术(NBI)
能够精确地观察消化道黏膜上皮的形态,还能观察到消化道黏膜上皮血管网的形态,能够精准地鉴别肿瘤和非肿瘤性息肉。
△NBI观察
肠镜能检查到哪些部位?
肠镜能观察到直肠、全部结肠以及回肠末端的肠黏膜情况。
做肠镜能从外观上判断息肉的性质吗?
可以。做肠镜时,能够看到肠息肉的形态、颜色等,能从息肉表面的形态、色泽和微结构(腺管及微血管分型),非常有效地判断息肉的性质。
不同的息肉癌变程度不一样
①增生性息肉
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远侧大肠为多,较小,直径多<1cm,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单发或多发。这类息肉不发生恶变。
②炎症性息肉
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样肉芽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
③管状腺瘤
起源于直肠或结肠的良性息肉被称为腺瘤,并可进展成为癌变肿瘤。腺瘤十分常见,尤其是在50岁之后。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直径多<1cm,80%有蒂。此类息肉癌变率约1%-5%。
④绒毛状腺瘤
较少见,多为单发。以直肠最常见,其次为乙状结肠。此类息肉癌变率较高,较管状腺瘤高10倍以上。
⑤混合状腺瘤
这类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预防方法有哪些?
美国癌症研究所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发布降低结直肠癌的方法:
■膳食纤维
以往证据显示膳食纤维可降低结直肠癌风险,而这项报告则进一步补充,报告每天摄入90克全谷物可将结直肠癌风险降低17%。
■全谷物
AICR/WCRF的研究首次将全谷物和结直肠癌独立地联系起来,全谷物的摄入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
■运动
多运动可以降低结肠癌风险(但无证据表明可降低直肠癌风险)。
■其他
鱼类、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橘子、草莓和菠菜等)、多种维生素、钙剂、阿司匹林、乳制品也可以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怎么治疗?
目前常见的内镜下息肉切除术主要有:
勒除器息肉切除术(SS)、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分次EMR(p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
家族性结肠息肉的息肉数量多,癌病风险高,多建议外科手术切除。
结直肠癌是可防、可控、可治愈的癌症,前提是要及时做肠镜检查,发现并把息肉扼杀在摇篮里;
即使已经癌变,如果能早发现,早期结直肠癌治疗效果非常好,5年生存率是90%。
切除后别忘复查!
即使切除了息肉,但人的基因未变,环境未变,生长息肉的土壤没变,所以有复发的可能,因此,定期复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①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的患者都应该复查;
②单发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说明这个人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以改为每5~10年查一次;
③对于术后病理提示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和高级别上皮瘤变的息肉容易复发和癌变,为保险起见,有条件者根据个体情况更加密切的复查,比如3~6个月复查一次,连续两次阴性,可适当延长复查时间;
④值得注意的是,息肉的镜下漏诊率在30%左右,一次肠镜未发现,不代表没有息肉。
所以建议:
上述高危人群要40岁以前做肠镜,普通人群在50岁以前做一次肠镜检查
来源丨胃肠病作者丨杜林松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qz/1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