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

17岁,他得了大肠癌


近年来我国肠癌发病率持续走高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

饮食也越来越丰富

随之肠癌的发病人群也越来越大!

据广州日报报道,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主任医师练磊近来收治了一直肠癌病人,只有17岁!虽然孩子顺利出院,但却让他感慨万分。

练磊医生带着惋惜的心情发了一条朋友圈:『17岁就得了直肠癌,40岁的你还有什么理由不重视胃肠体检。』

这名17岁男孩是一名高二学生,成绩优异,在没有家族病史的情况下,突然被诊断出了直肠癌。

约半年前,男孩开始出现肛门疼痛并进行性加重持续1月,两个月前,发现自己开始出现鲜红色血便。

图片来源:网络

医院检查,被确诊局部晚期。

医生想要尽量为孩子保住肛门,但是由于肿瘤离肛沿非常近,无奈只能切干净,然后在腹壁结肠造瘘。

(造瘘,通俗的说,就是把肚皮开个口,把肠子拉出来,以后排便从这里出来。)

结束漫长的手术后,看到孩子这么年轻就需要带瘘生存,医生心痛地跟团队成员说出第一句话:「希望这位小朋友不要恨我。」

痛惜之余

我们一起来了解大肠癌

?

1.大肠癌可能成为癌症榜首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大肠癌:

自大肠粘膜上皮起源的恶性肿瘤

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

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攀升

每年新发约40万人

每年死亡约19.5万人

已从第六位跃为第三位

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在厦门市高居第三位!

有科学家预测

不久的将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

可能超过肺癌及胃癌

成为癌症榜首!

2.大肠癌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1.饮食因素: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红肉摄入、酗酒吸烟

2.肠道炎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者发病风险较正常人高4~20倍

3.大肠息肉:肠息肉是引起肠癌的高危因素之一,直径越大的息肉,癌变几率越高

4.遗传因素:直系家属中有直肠癌患者,大肠癌风险是正常人群的2倍以上

3.大肠癌的常见症状

①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

交替腹泻便秘

②大便性状改变、便血、粘液便

形状变细变扁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在多因素(饮食、生活方式、遗传等)

的共同作用下

从癌性息肉逐渐发展到肿瘤

需要10-15年左右

这为筛查发现早期病变提供机会

点击查看大图

大肠癌的筛查:对没有任何明显症状的人群进行安全的医学检查,目的是尽早发现大肠息肉、腺瘤或早期癌症,更有助于治疗。

由于早期病人没有明显症状

使得大部分患者

错过了早期治疗时间

但现在海沧区卫健局

医院

为大家带来了

免费的大肠癌筛查项目

3.大肠癌筛查流程

小编在这里将流程,简单的总结了

四个步骤

1

在健康海沧进社区惠民活动中

加入“三癌”筛查项目

(目前已在石塘村、鳌冠社区开展,后续青礁村、后井村、海沧社区、霞阳社区、凤山社区、洪塘村、天竺社区等村居将逐一开展!)

2

签署知情同意书

(就可以参加免费的大肠癌筛查项目)

3

将会领取到两只采便管

(采集流程操作在下面喔~)

4

采样完成后交给我们

(社区会将初筛结果告知大家)

下面是详细的流程

◆◆粪便采集◆◆

?在肠道疾病早期,粪便隐血(FOBT)化验能够检测到粪便中的极少量血。

?粪便隐血试验是国际公认的最常用筛查方法

?有效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治疗可使降低肠癌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五年生存率。

粪便采集注意事项:

①调整排便位置,避免粪便沾水。

②取标本:取绿豆大小的粪便一块。

③放置于阴凉处,采集管里的,粪便可以常温放3-5天。

4.筛查后你必须了解这些

初筛结果:

双阳性居民

?双阳性的意义:高风险

?就诊方式:上下级转诊、医院

?医院:患者自愿

?若选择上转总院做肠镜检查:居民还需做好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四项检查。

阴性居民

?风险评估?随访

5.这些高危人群请务必参加筛查

①40岁以上有两周以上肛肠症状的人群(大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改变、腹部固定部位疼痛)

②有大肠癌家族史

③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④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⑤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⑥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族史的20岁以上直系亲属

⑦50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6.大肠癌检查治疗费用

大肠癌治疗费用:

?手术治疗7-8万元

?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12-14万元

家庭

粪便潜血检查

肠镜

费用

普通人群

每年1次

每5年1次

约60元/年

高危人群

每年1次

每1-3年1次

约元/年

温馨提醒

海沧区40-75岁本地户籍群众

均可进行免费的大肠癌初期筛查

若对大肠癌筛查事宜有疑问,可到相关社区咨询,也可在本篇文章下方留言,我们会在后台进行回复。

-End-

责编:孙越、常翔、许丽君

来源:“健康时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qz/606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