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

盘点致命死亡率较高的三种癌症


1号“杀手:胰腺癌

危险指数:X(10级)

非特异性症状:消化道不适及中年突发糖尿病

胰腺癌,由于早期症状隐匿所以被称为癌中之王。据不完全统计,只有30%的患者能进行手术切除,部分中晚期患者只能接受姑息性手术,大部分患者只能依靠化疗、放疗等非手术方法提高生活质量。

究其难以早起发现的原因,主要原因是由于胰腺所处的位置所决定的。由于胰腺是人体腹膜后位器官,位置深在,被胃和横截层所遮盖。通常的B超检查较难探查到早期直径较小的胰腺肿瘤,假使直径偏大,要想及时、准确地扑捉到胰腺癌早期的“蛛丝马迹”也并非易事。

要想早期发现胰腺癌,普通市民还是要提防那些胰腺癌的‘非特异性症状’。临床上,腺癌早期会出现一些诸如腹部疼痛、消化不良、腰背酸痛等症状。普通市民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往往会第一时间去内科、消化科、骨科等科室进行诊疗,待治疗效果不明显后,才意识到去看肿瘤科。我们建议,当有上述症状时,医院的胰腺肝胆外科或者普外科就医,排除胰腺癌的可能,再去相关内科进一步治疗。另外,突发糖尿病的中年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医院排除“胰腺癌”的可能性。有高度怀疑的患者,可以通过行胰腺的薄层螺旋增强CT,进一步发现比较微小的病灶,尽早发现、及早治疗。

2号“杀手:大肠癌

危险指数:VIII-(8级)

非特异性症状: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腹痛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上升最快的肿瘤之一,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大肠癌的发病率日益上升,这与我们的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方式改变等有密切关系。大肠黏膜上任何可见的突起,不论其大小,形状及组织学类型,均称为息肉。真正与大肠癌有关的是肿瘤性息肉,即腺瘤。绝大多数大肠癌是由先前存在的腺瘤演变的,按腺瘤细胞发育的程度,分为低级、高级的黏膜内瘤变,通常腺瘤演变到癌的过程为5~10年。

我们根据多个国外的临床指南,将人群分成3类,不同的人群接受不同的筛查方案,检查项目包括肠镜、B超、胸片、肿瘤标记物。其中肠镜是大肠癌筛查最有价值的手段,其他检查以及如磁共振、CT等可以根据临床医生灵活选择。我们建议,无大肠癌家族史或大肠肿瘤史的50岁以上人群,每5年应做一次肠镜检查。有大肠癌家族史或大肠肿瘤史的病人,每3年应做一次肠镜检查。

一般而言,大肠息肉常隐匿起病。常见信号主要有4个。1、大便带血:不少饮食起居不规律、大便秘结的青年人常有大便带血,若自我药疗1周后还有出血,或用药好转后,症状常有反复,医院就诊;2、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若发现大便变细、有凹槽、有黏液,原本一天一次大便,现在变为两三天一次或一天两三次,就需要引起重视了;3、便秘和腹泻:长期腹泻和便秘的病人,若药物疗效不佳,就需进一步检查,排除大肠息肉可能;4、腹痛:有长期腹部隐痛者应行肠镜检查,在排除大肠息肉后,再进行对症处理。

3号“杀手:胃癌

危险指数:V-(5级)

非特异性症状:轻度的消化不良

据最新的胃癌研究报告显示,高盐食物、腌制鱼肉、油炸食物、三餐不定时等,增加了胃癌发病的危险系数。究其原因,这些食物中含有高浓度的硝酸盐,极易易被机体吸收,在胃内被细菌的还原酶转变成亚硝酸盐,再与胺结合成致癌的亚硝酸胺;偶尔食用“重口味”的食物,不会瞬间产生癌细胞。其实,每一个健康个体中都存在“原癌基因”,都不同程度存在基因和染色体异常,但在“抑癌基因”和正常免疫系统监控下处于平衡状态,不会产生病变。但当高危因素的轮番刺激打破了机体防卫平衡机制,“原癌基因”就会被启动,经过基因突变累积及复杂的癌变过程,最终产生肿瘤。由正常细胞变成肿瘤细胞需要经过非常漫长的过程。一般而言,胃癌的癌变过程需要4~10年左右的时间。

早期胃癌可无任何症状,有的可有轻度的消化不良,经常被忽视,由于无明显的特异性症状,很难归咎到胃癌中。目前,早期胃癌主要由胃镜发现,在日本早期胃癌检出率最高,为50%以上,我国的胃镜检出率只有15~20%,很多人存在恐惧的心理,所以对胃镜有着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其实,如果通过胃镜检查便能较早地发现早期胃癌,患者只需经过手术根治术便能摘去病灶,无需进行放疗、化疗,5年生存率也相对更高,生活质量也更好。

说及远离亚硝胺类的侵扰,我们首先得从管住自己的“口”下手,积极改变饮食习惯,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蔬菜;多食肉类,鱼类,豆制品和乳制品;避免高盐饮食,少吃咸菜、烟薰和腌制食品。

赞赏

长按







































甲氧沙林搽剂
甲氧沙林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qz/75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