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
警惕消化道的“隐蔽杀手”
健康恩施
医院·消化内科
什么是肠息肉?
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局限性隆起,长出小小的“肉疙瘩”,并向腔内突起的病变。目前发生原因不明,多出现在中年以后,50岁以后的人群大约有25~80%的发生率。
说起“息肉”大多数人可能并不会警惕,但往往谈“癌”则色变。
殊不知,目前研究表明,大肠息肉就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
多数大肠息肉患者起病时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它们会默默无闻一直“潜伏”在我们的身体内,不易被察觉。
这种隐蔽性极强的特点,导致约80%~95%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
因此,大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堪称最危险的“隐蔽杀手”。
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它%会癌变,如不及时发现并切除,早晚会酿成大祸。
结肠息肉约30年演变为癌前病变
5-10年演变为癌症,后浸润、转移
大肠息肉-主要临床特点
90%以上的肠息肉在初期不会产生任何症状,往往在长大、癌变后才会出现不适症状,所以医生们称之为“隐匿的杀手”。
主要临床特点包括:
便血、排便习惯的改变、腹痛等。
大肠息肉的分类
1、肿瘤性息肉
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根据形态分为:有蒂腺瘤、无蒂腺瘤、广基腺瘤;此类息肉不会自然消退,药物也难以将其消除,如果不及时切除,可慢慢长大,导致癌变。
2、非肿瘤性息肉
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P-J综合征等)、淋巴性息肉、粘膜脱垂性息肉(肛管)、炎性息肉。此类息肉一般不发生癌变。
3、大肠息肉-高危腺瘤
这也是大肠息肉中最危险的一种
具备一下3项条件之一者
就可以称为高危腺瘤:
(1)息肉直径≥10mm;
(2)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中绒毛结构超过25%;
(3)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高危腺瘤的癌变率
(1)管状腺瘤的癌变率5%(10年恶变率);
(2)管状绒毛转腺瘤癌变率约为23%;
(3)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约为30%-70%;
(4)锯齿状腺瘤,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正式作为单独疾病类型列入结直肠肿瘤,其癌变潜能比传统腺瘤更大;
息肉长的越多,癌变几率越大,国内报道癌变腺瘤中源于多发性腺瘤者占71.4%,有的观点认为95%以上的大肠癌源于肿瘤性息肉;
发现高危腺瘤性息肉的人,不但要及时切除,而且在切除后还要遵医嘱定期复查肠镜。
因为:
1.即使切除了,长腺瘤的环境还在,很可能还会复发;
2.有的切除不一定彻底,留有残端;
3.肠镜检查不是%准确,由于清肠效果、医师经验、大肠结构的影响,很可能会漏诊;
如何发现大肠息肉?
专业医生会建议40岁以上人群,无论有无症状,都要做一次肠镜。
就是用电子肠镜经肛门进入到全大肠里面,进退镜反复观察,必要时进行染色、放大观察,查看大肠里有没有息肉或其它病变。
按照我国的统计数据,大肠癌发生的高发年龄段是50岁以后,而息肉癌变需要5-15年时间。
所以,45岁前做第一次肠镜对大多数人来说,基本可以发现还没来得及癌变的息肉。特别是某些有家族史和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则应该提前到35岁。
研究显示在所有癌症当中,结直肠癌是最好预防的恶性肿瘤,只要能早发现,早治疗,则治愈率超过90%!
长了大肠息肉怎么办?
发现大肠里长了息肉,不必紧张,可行内镜下行息肉切除。
目前常见的内镜下息肉切除术主要有勒除器息肉切除术(SS)、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分次EMR(P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
此类方法不仅操作简便,不用开刀,病人无痛苦,费用低廉,并发症较少,而且能获得整个息肉的病理检查结果。术后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予以对症治疗。
患者做到注意休息,避免激烈运动,禁食或进流质饮食,逐步过渡至普通饮食,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定期复查肠镜即可。
来源:恩医头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zz/5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