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又称为“结直肠癌”,是指大肠上皮来源的癌症
大肠癌的具体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大肠癌是环境、饮食习惯、遗传等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基本病因
①饮食因素
大肠癌的发病与饮食因素密切相关。低纤维饮食、高脂高蛋白饮食、缺乏微量元素与维生素(包括缺乏钙、硒、钼、抗氧化维生素A、C、E和β-胡萝卜素)等都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
②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大肠癌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会发生癌变。此外,有大肠癌家族史者,大肠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4倍。
③化学致癌物质
亚硝胺及其化合物是导致肠癌最重要的化学致癌物,油煎、烘烤食品中的甲基芳香胺也与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胆汁酸和胆固醇在肠道厌氧菌群的作用下也可形成多种化学致癌物质。
④消化道疾病
患有溃疡型结肠炎、克罗恩病、大肠腺瘤、直肠息肉的患者,后期患大肠癌的几率也会上升。
⑤生活方式
烟草是一种明确的致癌物质,吸烟与大肠腺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此外,肥胖、心理情绪紧张也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
⑥寄生虫
患有血吸虫病也被认为是大肠癌的病因之一,尤其慢性血吸虫病患者。
⑦诱发因素
长期处于极轻体力活动有可能会是大肠癌的诱发因素,因体力活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粪便排出,减少肠道和粪便中致癌物质的接触时间。
大致了解了基本的病因之后,再来说说题主问到的哪个部位疼?大肠癌早期无明显的症状,只有到了癌细胞扩散到相应的组织器官会引起那个部位的疼痛。典型症状早期症状
早期大肠癌可以无明显症状,可能出现一些排便习惯的改变及大便性状改变的非特异性症状,而容易被忽略。
直肠癌
直肠癌的主要临床症状为便血、排便习惯的改变及大便性状改变。
便血:多由于粪块摩擦癌组织引起出血,出血多为鲜红色。
排便习惯的改变:由于病灶刺激肠黏膜,引起排便反射,表现为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
大便性状:由于癌肿环状生长,导致肠腔缩窄,表现为粪柱变形、变细,甚至肠腔阻塞。
左半结肠癌
更容易引起完全或部分性肠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肛门无排气,无排便。此外,左半结肠癌患者还可出现大便习惯改变,便秘、便血、腹泻等不适。
右半结肠癌
主要临床症状为腹部包块、贫血、消瘦及腹痛。当合并贫血时,出现疲劳、乏力、气短等症状。当患者出现消瘦,说明患者病情往往属于晚期。
伴随症状
体重下降及消瘦
是大肠癌常见伴随症状,因长期腹胀、腹痛,导致进食减少及肠道功能减退,引起营养不良,体重明显下降,后期可出现严重消瘦。
肿瘤局部浸润症状
大肠癌侵及周围组织或器官,造成相应的临床症状。直肠癌侵及骶神经丛,可导致腰骶部持续疼痛。侵犯前列腺、膀胱,可引起血尿、尿频、尿急。
肿瘤转移症状
大肠癌可通过随血液转移至肝脏、肺部、骨等部位,转移至肝脏可出现肝功能受损、黄疸、转移至肺部时出现呼吸困难、头晕头痛,骨转移部位的疼痛等。
大肠癌的预防措施
①调整生活方式、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
②优化饮食习惯,以高纤维饮食为主,避免高脂肪饮食;
③要适当锻炼。
④最主要的即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并处理早期癌症或癌前病变。世界卫生组织推荐,45~74岁人群中每两年行大便潜血检测;40岁以上的人群,最好每5年接受1次肠镜检查;如果有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型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大肠腺瘤性息肉,最好每1~2年接受1次肠镜检查。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我是小克大夫,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zz/6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