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http://pf.39.net/bdfyy/《结直肠癌规范化诊疗》连载
作者
刘静,中国医院肿瘤内科
病例类型:无治愈机会的晚期结直肠癌综合治疗(第三类患者)
病史部分
性别、年龄
孙x,男,56岁,PS评分0。
既往史、家族史及特殊内科疾病史
既往健康,有肿瘤家族史:父亲67岁死于胃癌,母亲84岁死于乳腺癌;无特殊内科疾病史。
现病史、诊断及重要的实验室检查(内窥镜、肿瘤标记物、异常血常规、肝肾功、心脏检查等)/基因检查
患者年1月因鲜血便伴下腹医院,行直肠指诊发现直肠肿物,行肠镜检查示齿状线近肛缘可见一溃疡性病变,大小约1.2cm×1.5cm,溃疡底不平,周围结节样环堤;结肠多发息肉。肠镜病理:粘膜内腺上皮中度异型增生癌变。肺CT示肺内多发小结节,性质未定。大便隐血(+),肝肾功能、骨髓功能正常、心电图正常。术前行局部放疗10次,于年2月22日行miles手术,术中见肿物位于齿状线,大小约2cm×2cm,II型,环1/4周,侵及肌层,术后病理为(直肠)中分化腺癌,侵外膜,淋巴结0/3枚转移。术后序贯局部放疗12次,并行FOLFOX方案辅助化疗6周期,化疗结束行生物治疗并定期复查。
年1月复查肺CT提示双肺内小结节略有增大,行PET-CT检查示双肺多发结节,部分代谢增高,考虑多发肺转移瘤,骶前软组织肿块,代谢增高考虑恶性,转移可能性大。
基因状态:KRAS基因第2外显子12及13密码子为野生型,UGT1A1*28及*6位点均无变异。
治疗经过和预后
治疗前评估、治疗目标和治疗策略
该病例为伴有不可切除肺转移灶的转移性直肠癌,无自觉症状,治疗目标为控制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时间。治疗策略以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为首要考虑因素。
具体诊治经过和疗效评估:根据病人类型,突出该病例的特点和诊治策略
治疗前情况:患者术后11个月影像学提示肺转移伴局部复发可能性大,行CT引导下骶前软组织肿块穿刺活检,病理示(骶前)肉芽肿性炎症。患者无自觉症状,PS评分为0。经济条件良好,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
MDT讨论意见:评估患者为rT0N0M1,IV期(肺转移)。肺转移病灶分散在不同肺叶,为不可切除,肿瘤负荷小,无自觉症状,根据ESMO共识可归类为第3组患者。肺内病灶为散在多发,不适合手术治疗及放疗等局部治疗,建议全身治疗。患者KRAS基因为野生型,可考虑一线单药(或联合)化疗联合靶向治疗(西妥昔单抗或贝伐珠单抗),以延缓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期。
患者于年3月开始接受一线XELOX方案联合贝伐珠单抗化疗,具体为:贝伐珠单抗7.5mg/kgD1,奥沙利铂mg/m2D1,卡培他滨mg/m2/dBID,D1-14,Q3W,共4周期。后因对奥沙利铂过敏,第5周期改为单药卡培他滨联合贝伐珠单抗继续化疗4周期。2、4及6周期评效为SD,8周期肺CT提示部分病灶增大,评效PD。一线TTP6个月。
二线行XELIRI联合贝伐珠单抗化疗1周期,具体为:伊立替康mg/m2D1,卡培他滨及贝伐珠单抗剂量同前。患者于静滴伊立替康30分钟后出现大汗、腹痛及腹泻,考虑为伊立替康相关急性胆碱能综合症,经停药及阿托品解救后好转。第2周期改行单药希罗达治疗1周期,后因III度乏力拒绝继续化疗,末次化疗时间为年11月。年3月复查PET-CT提示肺部病灶增多、增大,提示疾病进展。二线TTP7个月。
三线行单药替吉奥联合贝伐珠单抗化疗6周期(因担心西妥昔单抗皮疹的毒副反应,拒绝使用西妥昔单抗),具体为:替吉奥40mg/m2BIDD1-14,贝伐珠单抗剂量同前。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2周期评效SD,6周期评效PD,三线TTP5个月。
四线行单药雷替曲塞联合贝伐珠单抗化疗8周期,具体为:雷替曲塞4mg/m2D1,贝伐珠单抗剂量同前。治疗期间出现I度皮疹,I度乏力及I度胃肠道反应。2、4及6周期评效SD,8周期后PET-CT提示肺部病灶增多、增大,评效PD,四线TTP8个月。
五线行单药替吉奥联合西妥昔单抗化疗1周期,并于外院同步肺内病灶γ-刀治疗。放疗结束复查肺CT示疾病稳定。后继续行单药替吉奥联合西妥昔单抗化疗。治疗期间出现II度皮疹,对症治疗后好转。
图1为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肺部CT资料。
图1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肺部CT。
病人转归和预后
此患者肺转移后经过氟尿嘧啶类单药联合靶向治疗的多线治疗,疾病缓慢进展,无明显自觉症状,PS评分维持在0分。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可以耐受,生活质量好,目前已带瘤生存2.5年。
特殊影像学检查(按治疗前后排列对比)(图1)
治疗流程图(图2)
图2患者的治疗流程图。
讨论
该病例的主要特点和治疗选择的依据
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一线治疗策略的制定应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首先要根据患者疾病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充分评估,并据此确定治疗目标。该患者为多发肺转移,转移灶较小但范围广泛,分布在双侧不同的肺叶中,初始评估为不可切除。患者无自觉症状,一般状况良好,根据ESMO共识,属于第3组患者,即不可手术切除,无临床症状及快速恶化风险,或不能耐受高强化治疗者。鉴于第3组患者的不可治愈性,以及没有需要立即缓解的肿瘤相关症状,ESMO共识认为,对于这一组患者的治疗目标不是最大限度的缩小肿瘤,而是延缓疾病进展,因此建议采用最小的治疗代价尽可能延长生命,而氟尿嘧啶类单药或联合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是低毒有效的选择。
ESMO共识认为对于3组患者初始治疗采用氟尿嘧啶类单药,主要是基于几项关于序贯治疗的临床研究结果。这些研究评价了初始治疗选择氟尿嘧啶单药,之后序贯伊立替康或奥沙利铂与初始即采用氟尿嘧啶联合伊立替康(或奥沙利铂)之间的疗效差别,结果提示虽然初始联合化疗可以提高反应率,但对OS并没有明显延长(1-4)。而氟尿嘧啶类单药联合贝伐珠单抗的研究结果也提示可延长PFS,特别是在老年患者中尤为明显(5,6)。然而,在目前现有的晚期结直肠癌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并没有专门针对第3组患者进行的研究。因此,这些建议多是基于小型临床试验或回顾性研究亚组分析的结果,在临床实践中还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
在第3组患者中还应进一步分为2种情况:第1种情况为无症状及快速恶化风险,但一般状况良好可以耐受强化治疗;第2种情况为一般状况较差,不能耐受强化治疗。这两种患者应区别对待。尤其是对第1种情况,即无症状但可耐受强化治疗的患者,究竟是应该采取积极的强化治疗还是采用低强度的治疗,目前尚存在很大争议。此外,对于一个初次诊断为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患者,往往很难准确判断其快速恶化的风险有多大。该患者在确诊直肠癌肺转移的时候虽然没有症状,但肺内转移灶为多发,难以判断疾病进展速度。综合患者的上述特征,我们一线采用了在中国患者中耐受性较好的XELOX方案,并联合贝伐珠单抗进行治疗。经4周期治疗后患者疾病稳定,但随后反复在化疗后出现发热,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而改为卡培他滨单药联合贝伐珠单抗继续治疗。在后续治疗中,患者相继接受不同的氟尿嘧啶类单药(卡培他滨或替吉奥)或另一抗代谢药物雷替曲塞联合贝伐珠单抗的治疗,疾病在稳定与缓慢进展中交替,目前仍带瘤生存,且一般状况良好。
另外,在制定治疗策略时还应该考虑患者本人的意愿。该患者KRAS基因为野生型,由于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极高,非常担心西妥昔单抗引起的皮疹会降低生活质量,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一直拒绝接受西妥昔单抗治疗,仅在多线治疗后疾病进展时,才不得已接受西妥昔单抗治疗。患者在首次疾病进展后持续使用贝伐珠单抗治疗,且更换不同的配伍化疗药物还可以使疾病获得稳定,进一步证实了贝伐珠单抗跨线治疗的有效性(7-9)。该患者累计应用贝伐珠单抗长达2年余,耐受性极好,未出现任何贝伐珠单抗相关的不良反应,进一步验证了贝伐珠单抗的安全性。从发生肺转移开始,患者目前已存活2.5年,且一般状况良好,提示这种低强度的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延缓了疾病的进展,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同时,为患者带来了生存的获益。
经验和教训
对于一个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初始的疾病评估及治疗目标的确定对于制定治疗策略尤为重要。尤其对于第3类患者这一组“异质性”较大的人群,初始应采用何种强度的治疗方案仍存在较大争议,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未来的临床研究如能在不同类型的人群中开展,则将为晚期结直肠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致谢
声明:所有作者均无利益冲突。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阅读本篇全文。
《结直肠癌规范化诊疗:国际进展与中国实践荟萃》一书,汇编了40余名欧美顶尖医疗机构、世界知名结直肠癌权威专家综述;邀请国内一线临床工作者进行编译并提供了20余例极富特色的中国典型病例。秉承一贯「欲穷千里目,快乐搞学术」的理念,「AME科研时间」平台将定期推出该书的章节试读,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zz/8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