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

Nature最新研究表明,大肠癌是这


大肠癌是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合称。在上海,大肠癌又叫“癌老二”,意思是,大肠癌是发病率居第二位的肿瘤。在本世纪初的上海,大肠癌的发病原居第三位,仅十年时间,就取代胃癌上升为第二位。在农村地区大肠癌还居第五位,但其增速强劲。大肠癌为何高发?如何预防?

大肠癌近几年是不是越来越常见?它的发病是否有地域性?发病是否有年轻化趋势?

大肠癌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发病率已经上升到第二位,在农村地区的发病率在到第五位。近年来,大肠癌总体发病率是逐年上升的,以升结肠癌(右半结肠)的上升幅度最快。从临床上看,大肠癌的发生是越来越年轻,每周入院35岁以内的患者都有7-8人。

大肠癌是一种嫌贫爱富的癌症?中国大肠癌发病趋势和欧美国家相比如何?

因为我国大中城市里生活质量提高,脑力劳动者增多,表现在生活方式上,常年高脂肪饮食、缺少膳食纤维摄入、久坐少动、不按时排便或习惯性便秘等因素,都是大肠癌的常见诱因。在欧美国家,大肠癌的发病率是第二位。大中城市居民饮食习惯、久坐等生活习惯非常西方化,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越来越向西方发达国家靠近。根据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主任陈万青教授的《中国癌症统计》文献报道,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为.3/10万人,死亡率是.0/10万人。

为何过多摄入高脂食物,会增加罹患大肠癌的风险?

过去人们一直没有弄清原因,只是猜测油炸食品、高脂食品在肠道分解产生毒素,直接刺激结直肠细胞癌变。

年《Nature》杂志刊登了德国的一项研究,发现高脂高蛋白饮食导致肠道菌群改变,从而增加大肠癌的发病风险。研究人员将两组易感结直肠癌的小鼠分别投喂高脂和低脂饮食,收集小鼠粪便,检测两组小鼠粪便中菌群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喂养,两组小鼠粪便中的菌群出现了差别,高脂饮食组小鼠的大肠癌发病率显著增高。研究者又将高脂饮食组小鼠粪便中的菌群提纯培养后种植到低脂饮食组小鼠肠道,结果低脂饮食组小鼠的结直肠癌发病率也显著上升。这么一个交叉验证的实验,有效地验证了肠道内的菌群种类和比例的改变可以导致结直肠癌发病率的变化。这个研究为我们直肠癌的防治结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真是振奋人心的研究,为何久坐不动,也会增加罹患大肠癌的风险?

久坐导致肠道的运动减少,毒素吸收增加,刺激粘膜细胞癌变。这个理论被欧洲一项几十万试验者参与的前瞻、对照、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中等程度的运动,例如:快走一个小时,能降低40%的结直肠癌风险。

哪些人群需格外警惕大肠癌?

1.有家族史者:家里的直系亲属有过消化道肿瘤或结直肠癌,发病的风险会增加。

2.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者,发病率是%。这种疾病在国外多较多,国内发病还是比较少。

3.胆囊切除者,也会容易患癌。我个人认为,这可能与胆汁持续分泌进入消化道,刺激大肠粘膜,及肠道菌群改变有关。

4.大肠癌的癌前病变者:结肠息肉病、溃疡性结肠炎也会增加癌症的发病风险。

5.不良生活习惯者:常年高脂肪饮食、缺少膳食纤维摄入、久坐少动、不按时排便或习惯性便秘等。

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大肠癌的发生?膳食纤维摄入是越多越好吗?

最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就是运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十六字防癌方针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膳食纤维摄入要有度,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上推荐正常成年人每天摄入膳食纤维25-30克,而且还建议成年人每天吃至少克左右的蔬菜。需要注意的是,膳食纤维并不是多多益善,如果摄取过多会干扰其他营养素的吸收。膳食纤维吃多了会出现胃肠不适,如胃胀。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对肠胃的刺激会更大一些,如果肠胃功能不是很好,尽量少吃点都是“筋”的不可溶膳食纤维多的食物。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营养不良、患有胃肠疾病或进行了消化道手术的病人,以及老年性便秘的人,更不能摄入太多的膳食纤维。

可以多吃燕麦、大麦、豆类和水果,这些食物中均含有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但在大部分谷类和蔬菜中含有的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则比较多,菌藻类食物中含有的可溶性膳食纤维较多。建议食材要丰富,可以通过吃不同的食物来获取不同类型的膳食纤维。

为早期发现大肠病变,应该做什么检查?

正常人群应该每年都做筛查,需要连续查三次大便潜血,如果三次都是阴性的,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大大降低。如果便潜血出现一次阳性结果,都需要进一步做结直肠镜检查。

结直肠镜检是最有效的检查方法,是诊断结直肠疾病的金标准。40岁以上的人群,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也应该接受一次结直肠镜的检查。如果肠道没有息肉、炎症的改变,情况很好,那么就可以每隔五年再接受检查。正常的胃肠粘膜至少需要5至10年才能完成癌变的过程,所以在这期间如果没有疾病症状、没有急剧的生活习惯改变、突发压力事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安全的。如果在胃肠镜检中发现问题,如息肉、溃疡等疾病,就应该对症治疗,然后复查的间隔时间也应遵医嘱缩短。

规律体检非常重要。结直肠癌被称为隐形的老虎,它早期没有很特异的症状,一般发现时就是晚期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就因为大面积开展了结直肠癌的筛查,早期发现肠道息肉,及时切除,阻断结直肠癌的病变过程,因此,美国等西方这几年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是下降的。

早期的大肠癌有哪些症状?是否可以识别?

结肠癌一般发现比较晚,全身症状比较多。比较常见的有乏力、体重下降、腹部包块、腹部疼痛和不明原因的贫血。

直肠癌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有便血、肛门下坠感、大便变形、里急后重、肛门疼痛等。

出现便血,怎样辨别是痔疮还是大肠癌?

痔疮不会发展成直肠癌。直肠癌患者可能同时患有痔疮,但肿瘤是恶变所致,与痔疮无关。

痔疮患者的大便有血,是因排便时擦伤患处,血液多数是随着大便排出后滴落下来,因此血液不会与粪便混合,是鲜红色的,滴到大便上,而且不会有黏液存在。

而直肠癌患者的大便则常混有血液、黏液和浓液。此外,直肠癌患者的大便习惯可能会改变,大便的次数会增多,而且还会伴有里急后重的感觉。也就是说,可能会有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但蹲下后没有便感或者排得很少。

出现了便血,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

什么是大肠息肉?发现大肠息肉是否都应该手术切除?

大肠息肉是一种癌前病变。因此,发现息肉,必须切除。从正常细胞演变到癌症,需经过这么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轻度不典型增生,第二阶段是中度不典型增生,第三阶段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下一步就是早期癌、中期癌症、晚期癌症。大部分肠息肉从轻度不典型增生演变到癌症一般需要十到十五年。像锯齿状腺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等这些病理类型的肠息肉容易出现短时间的癌变。

其实结直肠癌是一种比较“善良”、“好治”的癌症?

结直肠癌总体的预后不错,相对于胰腺癌、肝癌、胃癌,要好得多。医院结直肠癌总体的五年生存率在70%左右。结直肠癌一期的患者五年生存率在90%左右,二期在80%左右,三期的在60%左右。晚期根据不同的转移部位和肿瘤性质,治疗效果不同。医院结直肠癌的生存率已经跟欧美国家是一样的。结直肠癌早期发现预后是非常好的。

结直肠癌患者如果需要外科手术,是不是越早越好?

早期癌症可以直接手术治疗。中期或局部晚期的中低位直肠癌,最佳的治疗方法应该是先做术前同步放化疗,需要3-4月,然后再做手术。这是国外的诊疗常规。这样的治疗可以降低局部复发风险、提高放疗的敏感性、杀死潜在的微小转移,所以可以降低术后整体的复发率。

结直肠癌手术方式应该如何选择?微创手术会不会切不干净?

腹腔镜实际上有放大的作用,在镜下清扫癌症病变部位和淋巴结反而更彻底干净。国外开展了多项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效果的对照研究,术后发生转移和复发的时间和风险并不比开腹手术高,证实微创手术后患者的生存时间与开腹手术是一样的。一部分研究证实三期结肠癌微创手术的生存效果反而更优于开腹手术。微创手术术后恢复快,排气早、并发症少、感染低。

来源:搜狐

温馨提示:

1.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请遵循您医生的意见。

2.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本







































白殿风能治好吗
福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by/106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