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

6毫米的小息肉,短短3年变肠癌发现肠息肉


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80328.html

46岁的刘先生,年体检发现数个肠息肉,其中一个大的约有6mm大小,当时因为清肠药的原因没有切除;医生嘱咐要择期切掉并定期复查;由于也没有什么症状,刘先生慢慢就忘掉了;

前几天,他偶然看到一篇文章,说肠息肉可能会癌变,于是才想起来要复查,就预约了肠镜,结果就发现了一个高度怀疑癌变的肠息肉,而他平时没有任何症状(下图),后病理证实为:绒毛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

实际上,像刘先生这样的情况,在临床十分常见,几乎上每天都有发现。

这个早癌,其实在一年前还是一个很乖的息肉,如果当初就做一次肠镜切掉它,就没有癌变的机会了。

我们很多人在做肠镜时候,都可能发现有肠息肉,有的医生说不用切掉,有的医生说要格杀勿论,那到底该怎么办呢?

先说说什么是息肉?

肠息肉是局部肠粘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粘膜隆起样病变,通俗说就是在大肠粘膜表面长出来的“小瘊子”。

尽管它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已被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

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肿瘤性息肉。

这类息肉有一定的癌变几率。从理论上讲,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它几乎%会发生癌变。

包括早期腺瘤(畸形隐窝灶)、传统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锯齿状腺瘤和杵状-微腺管腺瘤,临床上管状腺瘤患者较多。

无蒂腺瘤的癌变率较高,并且如果腺瘤越大,癌变可能性越大。

腺瘤中绒毛成分越多,越可能癌变。

②非肿瘤性息肉。

患非肿瘤性息肉,癌变可能性较低。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P-J综合征等)、淋巴性息肉、粘膜脱垂性息肉(肛管)炎性息肉。

③肠息肉病。

如果在肠道出现数目多于颗以上的息肉,并具有肠息肉病的特殊临床表现时,我们会怀疑患者患了肠息肉病。包括:

1.家族性腺瘤病;

2.Gardner综合征;

3.黑斑息肉病(Pentz-Jeghers综合征);

4.CronkhitCanada综合征。

肠息肉

医学界早已有明确的定论:80-95%的大肠癌(包括直肠癌、结肠癌),是由大肠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肠息肉的癌变率越来越高。

50之岁以后的人群大约有25~80%的腺瘤性息肉发生率。

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药物也难以将其消除,如果不及时切除,可能最终癌变。

炎性息肉相对安全些,很小的炎性息肉会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也有腺瘤发展可能。

那到底切不切呢?

大肠息肉基本没有任何症状,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做胃肠镜,才能知道有没有长息肉。

在肠镜下,它就是一个凸出肠壁的“肉疙瘩”,医生很难判断它的性质是肿瘤性的还是非肿瘤性的;

只有做病理分析才能明确到底是好还是坏。

实际上,对于较小的、数目也比较少的,在做肠镜检查时候,一般都会顺便切除,格杀勿论。

然后,还会留取一点点组织,去做病理分析。知道性质之后,我们才能确定是否需要复查,复查的时间间隔是多久等等。

对于一些大的、数目多的,为了保险起见,都要先做病理,然后再选择合适的切除方式。

一般医生都会这样建议:

第一,如果是炎症性息肉等所谓“好的”息肉,也可以不处理,进行药物治疗,炎症好了大部分会自行消除;但实际上,我认为还是在检查时候顺便切掉为好;

第二,如果是腺瘤性息肉,按照大小和病人情况,都需要择期内镜下切除。

择期就是不要拖延1年、2年,有空时候去安排切除就行了;千万不能把它忘了!

第三,如果息肉有癌变可能或者已经癌变,那就需要马上治疗,不要拖延!具体能肠镜下切除还是外科手术切除需要医生评估。

肠息肉

切除后并非万事大吉,要记得复查

发现高危腺瘤性息肉的人,不但要及时切除,而且在切除后还要遵医嘱定期复查。

因为:

第一,即使切除了,长腺瘤的环境还在,很可能还会复发,此谓“春风吹又生”;

第二,有的切除不一定彻底,留有残端,可谓“枯树发新芽”;

第三,肠镜检查不是%准确,由于清肠效果、医师经验、大肠结构的影响,很可能会有“漏网之鱼”。

即使是切除了息肉,环境没改变,遗传因素不会改变,所以仍然有复发的可能,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所以即使切除后,也要定期复查,这个很重要。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推荐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结肠镜筛查时间是3年;

临床上通常根据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复查时间;

对于低中风险息肉切除术后复查时间建议在1~3年内;

对有下列情况时建议短期在3~6月内复查一次肠镜:

(1)肠道准备欠佳,影响检查视野者;

(2)因各种原因,上次未能完成全结肠检查者;

(3)一次切除息肉总数超过10个者;

(5)大于1cm的广基息肉采用分片切除者;

(6)大于1cm绒毛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

(7)息肉已局部癌变未达黏膜下层或超过黏膜下层不愿追加手术切除者。

同时,如果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家族史的病人,也应该加大复查频度。

便血、腹痛、贫血、大便习惯改变,这些症状你留意了吗?温馨提示

不管您有无消化道症状

无痛胃肠镜检查,

40岁应该做,50岁必须做!

发现胃肠不适要及时就医,别让胃病常伴身边!在生活中,如果当你或身边的朋友/亲人出现“胃痛、胃胀、反酸、烧心、口苦、口臭、嗳气、腹泻、便秘、便血”等胃肠不适症状时,记医院进行胃肠检查,预防胃肠病变发生。切记不可拖!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预约挂号咨询电话

-

健康问题咨询|点击阅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hz/535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