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系指生长于结肠粘膜而隆起于粘膜表面的病变。通常源于上皮细胞的过度生长并从粘膜表面向腔内扩展。结肠息肉自然病程较长,症状不甚典型。幼年型息肉可自行脱落,成年型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逐渐上升。部分可以发生癌变或与癌变关系密切,被公认为癌前病变。有些具有遗传性或伴随全身疾病。
结肠息肉发病与年龄成正比
世界各地区的结肠息肉的发病率亦不同,在结、直肠癌高度危险的国家中,结肠腺瘤的发病率较高且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低纤维、低蔬菜、高脂肪餐与息肉的发生及结肠癌的出现有密切关系:因为饱合脂肪酸增多,粪便形成减少,致使癌物质等有害成分在肠腔内存留时间延长,导致息肉及结肠癌的发病率增高。长期大量饮酒,免疫功能低下及冠心病患者息肉发病率高。加强体育锻炼,可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使肠蠕动加快,有害物质对肠粘膜的作用时间减少,息肉发病率随之降低。因此大肠息肉的发生原因,主要与遗传、环境、饮食结构及结肠运动等诸多因素有关。
年龄的增长与息肉的发生呈正相关,30岁结肠息肉的发病率增加,55~80岁发病率最高。男性多于女性。息肉的好发部位依次是直、乙状结肠→降结肠→盲肠。除幼年性息肉外,大多数息肉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41%患者可无症状。息肉的主要症状是便血,其次是腹泻及腹痛。大于2.0cm的息肉尤易出血。目前公认全结肠镜检为最佳检查方法,其对结肠息肉的诊断准确率达92%~%,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及对息肉的性质做出初步的诊断,同时可做活检和进行内镜下的治疗。
起源于结肠上皮的息肉有三种类型,增生性(化生性)、炎症性、肿瘤性(腺瘤性)。增生性息肉较小,占直肠和乙状结肠息肉的大多数。这种息肉只是正常粘膜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非肿瘤性,属良性病变。炎症性息肉出现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也不属于肿瘤性。腺瘤性息肉可分为管状、绒毛状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绒毛管状腺瘤三型。所有腺瘤均为异型增生。结肠癌一般需经过腺瘤期,然后再癌变。不典型增生性腺瘤演变成早期癌需3~5年。腺瘤性息肉的癌变与息肉的大小、不典型增生程度及绒毛成分含量有关。息肉越大,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其次是绒毛管状腺瘤,管状腺瘤最低。腺瘤性息肉大小与癌变通常为正相关。腺瘤性息肉直径1cm者,癌变率1%~3%,直径在1~2cm的腺瘤癌变率达10%,直径2cm的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达50%。息肉组织类型的不同,癌变率亦不同,管状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低于5%,混合型腺瘤癌变率约在10%~20%;而绒毛状腺瘤癌变率则高达50%。随年龄的增长,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增加。因此,对结肠腺瘤性息肉,特别是高龄患者,无论其发生部位、息肉的大小、组织类型如何,一经发现应予高度重视,积极治疗。
什么是腺瘤性息肉病综合征
腺瘤性息肉病综合征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及Gardner综合征。这两种疾病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这两种疾病在结肠出现成百上千的结肠腺瘤。腺瘤在20岁时出现,而胃肠道症状在30~40岁时明显,如不切除病变结肠,家族性息肉病患者在40岁前发展为结肠癌,几乎没有不癌变的,此点已为世界各国学者所共识。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及Gardner综合征的病人,从12岁开始每年应进行结肠镜检至40岁,发现恶变倾向立即将腺瘤清除。结肠多发息肉病一旦成立,每年同时应做上消化道内镜监测。
结肠息肉的诊断
大多数腺瘤性息肉无症状。粪便潜血试验在结肠息肉的诊断中意义不大,结肠镜检是发现息肉的最重要及最有效手段。近来螺旋CT的三维成像技术对于结肠息肉的诊断可能有帮助。
结肠息肉的治疗对策及随访
结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即属癌前病变,一旦检出均应处理,原则上经内镜下切除.内镜下无法切除的息肉应积极手术治疗。摘除或切除的腺瘤应仔细切片检查,若无癌变则无需进一步治疗。腺瘤性息肉癌变一般为高分化型,常发生于带蒂息肉的顶部,不侵及粘膜肌层。如果发现只局限在息肉表面粘膜层的癌变(原位癌),只要腺瘤已全部摘除,同样不需进一步手术治疗,但需随访观察,随访检查的间隔按息肉大小、数量、病理性质而定,具体要咨询专业医生,随访时间可能间隔1年-10年不等。
黄子成主任医师副教授
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内镜室副主任
福建省内镜学会常务委员
福建省内镜学会胃食管静脉曲张组副组长
福建省内镜学会肿瘤治疗组副组长
福建省食管癌早诊早治促进联盟副主席
泉州市内镜学会主任委员
泉州市消化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严重白癜风怎么办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qz/4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