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瘤结构是评估后续结直肠肿瘤风险时的另一个变量,因此有助于确定结肠镜监测间隔。绒毛是腺瘤的叶状或指状突起,从息肉底延伸至肠腔(图1)
图1绒毛状腺瘤
超过20-25%的息肉是绒毛状的息肉被归为管状腺瘤。在75-80%的病例含有绒毛的息肉被归类为绒毛状腺瘤。所有其他息肉是小管状腺瘤(图2)。在实践中,只有区分管状和绒毛状才是重要的。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是相似的。(建议筛查间隔为3年,而管状腺瘤为5-10年。)
图2管状绒毛状腺瘤
很难区分来自轴线切片的隐窝细长分离的“真”绒毛。有些人任意地将绒毛组织定义为大于正常大肠黏膜厚度的两倍的结构(图3)。一般而言,在小的(1cm)腺瘤中,较易发生绒毛改变而误诊。当至少有一个发育良好的绒毛时,“至少管状绒毛”这个术语可以用于大息肉的小的活组织检查。
图3管状绒毛状腺瘤
图4a管状绒毛状腺瘤
图4b管状绒毛状腺瘤IV型Pitpattern
图5管状绒毛状腺瘤
图6绒毛状腺瘤IV型Pitpattern
下期预告腺瘤变体病理诊断
(参考文献来自肠道病理学图谱,水平有限,仅供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感兴趣,请购买原版阅读,欢迎交流与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ks/10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