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糖蛋白,它属于白蛋白家族,主要由胎儿肝细胞及卵黄囊合成。甲胎蛋白在胎儿血液循环中具有较高的浓度,出生后则下降,至生后2~3月甲胎蛋白基本被白蛋白替代,血液中较难检出,故在成人血清中含量极低。甲胎蛋白具有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运输功能、作为生长调节因子的双向调节功能、免疫抑制、T淋巴细胞诱导凋亡等。甲胎蛋白与肝癌及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多种肿瘤中均可表现出较高浓度,可作为多种肿瘤的阳性检测指标。目前临床上主要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血清标志物,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疗效监测。正常参考值:25μg/L临床意义1、儿童期血清AFP含量检测:肝癌,肝母细胞瘤,性腺畸胎母细胞瘤,肝炎等AFP含量增高。2、成人血清AFP含量检测:60%~70%原发性肝癌患者AFP含量增高,睾丸癌,卵巢肿瘤,恶性畸胎瘤,胰腺癌,胃癌,肠癌,肺癌等患者AFP含量也增高。3、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良性肝病患者血清AFP水平有不同程度升高,但大多低于ug/L,其升高与肝细胞坏死和再生程度有关。4、一般良性肝病AFP含量增多是一次性的,一般持续2-3周。而恶性肿瘤则持续性升高。因此,动态观察血清AFP含量既可鉴别良性和恶性肝病,又可早期诊断肝癌。5、生理情况下,甲胎蛋白由新生的幼稚肝细胞分泌,胎儿的肝细胞没有发育(分化)完全,分泌的甲胎蛋白量很大,可通过脐带血进入母体血液中,所以妊娠期孕妇的甲胎蛋白会增高。
癌胚抗原(CEA)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是一种具有人类胚胎抗原特性的酸性糖蛋白,存在于内胚层细胞分化而来的癌症细胞表面,是细胞膜的结构蛋白。
在细胞浆中形成,通过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然后进入周围体液。因此,可从血清、脑脊液、乳汁、胃液、胸腹水及尿液、粪便等多种体液和排泄物中检出。CEA是一种广谱肿瘤标志物,虽然不能作为诊断某种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指标,但在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评价等方面,仍有重要临床价值。
正常参考值:≤5ng/mL
临床意义CEA升高常见于大肠癌、胰腺癌、胃癌、乳腺癌、甲状腺髓样癌、肝癌、肺癌、卵巢癌、泌尿系肿瘤等。但吸烟、妊娠期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肠道憩室炎、直肠息肉、结肠炎、胰腺炎、肝硬化、肝炎、肺部疾病等,15%~53%的患者血清CEA也会升高,所以CEA不是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标志,在诊断上只有辅助价值。
癌胚抗原的水平与下列因素有关:1、与癌症的早、中、晚期有关,越到晚期癌胚抗原值越升高,但阳性率不是很高。
2、与肿瘤转移有关,当转移后,癌胚抗原的浓度也升高。
3、与癌症的组织类型有关,腺癌最敏感,其次是鳞癌和低分化癌,这说明癌胚抗原是一种分化性抗原,分化程度越高阳性率也越高。
4、与病情好转有关,病情好转时血清癌胚抗原浓度下降,病情恶化时升高。癌胚抗原连续随访检测,可用于恶性肿瘤手术后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也可用于对化疗患者的疗效观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ks/10006.html